同學會 隨手拍 上海 童玩節 愛夏天電影季
艋舺 一府二鹿三艋舺由於新莊的發展,使艋舺成為潛力雄厚的新生地,加上移民增加與墾務進展,艋舺便後來居上。1808年,新莊縣丞移遷艋舺,改稱艋舺縣丞,到了道光初年,郊商發達,始有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之稱,1875年創立台北府時,曾建議將府治設立在艋舺,可見艋舺的繁榮。1920年,日本人改制行政區域,將台北廳原本直轄的艋舺、大稻埕、大龍峒三區,改設台北市,隸屬台北州,艋舺一名才正式廢除,之後日人將艋舺改稱萬華。 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;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,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嘉慶、道光、咸豐年間郊行的黃金時代是締造艋舺鼎盛商業的主力。郊行類似今天的商業公會,在當時交通以水運為主的時代,艋舺位處大漢溪和新店溪交會的淡水河濱,地理位置優越,因此起卸貨物的碼頭成為郊商的命脈,各家勢力競相角逐,因為爭奪地盤的利益,而有激烈的械鬥。 郊 郊,指的是台灣各地的商業公會組織。「郊」咸信是中國漳泉兩地語言中,交字的轉音,意指交易。隸屬該公會組織的商家行號,則稱為郊商。 17世紀中,台灣進入清領時期,與台灣的兩岸貿易開始盛行。貿易的形式為從中國沿海的福建,廣東兩地運送日用品至台灣,然後將糖,米,樟腦,茶等特產運回。為避免惡性競爭,從事兩岸貿易或交易的商號聯合成立公會,而此公會即為郊,而這些參與公會的商號則一般通稱為郊商。 台灣最早出現的郊的地區是為最早開發的台南府城地區。 <<<以上節錄自維基百科>> 電影-艋舺起源 艋舺是台北市的起點,它的繁華、生猛,它代表的龐大利益、角頭林立,卻有著很深厚的倫理規範。有華人傳統的寺廟,有日治時代的遺風,有時髦、有蒼老。那個時代有著特別的意義,三十八年之久的戒嚴令解除、外省幫派的興起、槍枝開始泛濫,造成艋舺各方勢力重新洗牌,倫理與規範開始崩解。<<<節錄自電影艋舺官方部落格>> 戒嚴令解除 早期的黑社會份子多以經營特種行業,如酒店、色情、賭博,或吸收商家保護費、勒索、討債,以及充當傭兵進行保鑣、地方圍事、調解糾紛等活動為主要資金來源。近年來許多幫派更企業化,以企業養小弟經營幫派的理念來運作,在臺灣,著名的四海幫可說是此一概念的先驅。早期臺灣兄弟有著嚴謹的倫理道德觀,大多數不經營毒品生意。但在一清專案後,臺灣政府嚴厲打壓黑社會份子,許多兄弟失去目標與活動資金來源,漸漸墮落接觸走私毒品、軍火等活動。尤其在1987年臺灣政府宣佈解嚴後,導致走私管道更加簡易,使得走私毒品與走私軍火邁向另一個高峰。因解嚴後開放人民有選舉參政權,許多黑社會份子介入政治活動,在政治面又卷起一股派系鬥爭的角力,許多大哥也借由選上民意代表來掩飾違法的活動。為求自保與利益,更有許多黑白兩道合作經營違法的情況,如進行工程綁標,賺取營利回扣、介入政治、金融等體系,照成臺灣當局嚴重的『黑金』現象。<<<相關書籍 黑金>> 黑社會、幫派 依台灣刑法的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定義,“條例所稱犯罪組織,系指三人以上,有內部管理結構,以犯罪為宗旨或以其成員從事犯罪活動,具有集團性、常習性及脅迫性或暴力性之組織。” 清朝時期,中國古老幫會洪門與青幫份子在臺灣地區活動。在日治時期本地的角頭勢力與二戰後與國民黨撤守臺灣的外省勢力,漸漸發展為現在臺灣的黑社會型態。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發生的漳泉械鬥,劃分出各個區域的在地勢力。根據史料記載,目前公認的臺灣第一個秘密幫會是建立於1726年(雍正四年)的『父母會』,而在清代末期,中國古老幫會洪門與青幫份子也實際在臺灣活動。 19世紀末,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後,大多數幫派勢力為之解散,少量留下來的幫派勢力成為日本對付臺灣人民的工具。也有一些角頭勢力發展起來。1950年代,國民黨撤守臺灣的古老幫會,洪門與青幫迅速在臺灣找到了新的生存形式,往後台灣光復時期興起的外省子弟等勢力,改變了臺灣黑社會的生態。外省子弟為求生存、對抗強勢的本地勢力,聯合外省子弟們形成一個團體,並承襲古老幫會洪門與青幫的組織概念,創立擁有組織架構的幫會。臺灣黑社會開始發展,各幫派爭相擴充地盤,勢力逐漸壯大。這些具有組織架構的幫派,在近年更甚轉型為企業型幫派,也影響本地兄弟的效法與模仿,更有許多發展為國際性幫派,橫跨多數國家。<<<以上節錄自維琪自由百科全書>> 一清專案一清專案是以戒嚴時期「取締流氓辦法」為依據,而該辦法性質上是一個行政命令,且遭到逮捕者毋須經過法院的審判,便可以裁定管訓,明顯有違反法律保留原則及中華民國憲法第8條之虞,未能兼顧憲政體制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。<<<節錄自維基百科>>艋舺的沒落艋舺人慣常以祖先開拓艋舺的事蹟為傲,因而同宗同鄉的意識特別強烈,所以排他也特別強,清咸豐三年『同安械鬥』和咸豐九年『漳泉械鬥』發生慘烈的對立衝突,以致居住在八甲庄(今昆明街、貴陽街二段)的同安人被驅趕到大稻埕發展。幾次火併下來,艋舺市況日趨凋敝。 艋舺西畔淡水河會流的新店溪和大嵙崁溪(現今大漢溪),因洪水常年沖刷,河道變遷,把合流點移轉到大稻埕銜接新店溪,商船再也無法到達艋舺,加上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特定大稻埕為外商居留的商業區,商機因而被大稻埕取而代之,日據初期貨物轉運都改由火車運到火車站(今鄭州路省立台北醫院),艋舺昔日運輸中樞的重要地位就逐漸式微。早期淡水河水清澈見底,水族活躍,加上岸邊腹地開闊,遊憩者眾,是人文、經濟薈萃之處,近來廢水污染嚴重,魚蝦絕跡,再加上堤防愈建愈高,阻絕了居民親水資源。 電影艋舺的傳播企圖利用黑道這樣張力極大的生活方式,來表現一個戲劇化的時代,一個性格強烈的城市。將運用所有80年代的素材,俗艷的色彩、生動的圖騰,重新拼貼,創造出全新的時尚氛圍;不只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懷舊故事,同時是一個充滿現代感、新鮮的創意與流行元素的新電影。電影中,將透過社會底層少年們的眼,看到拓墾、強悍、團結、突圍、生猛而艷麗的艋舺精神,看到艋舺綻放炫目的瑰麗聲色,看到過去的黑暗,與榮耀。<<<導演 鈕承澤>>
2
留言列表